为什么用 USB 拷文件的速度远低于理论值?

字体大小: [] [] []

为什么用 USB 拷文件的速度远低于理论值

 

为什么用 USB 拷文件的速度远低于理论值?U盘我们常常用到,但有没有发现U盘实际的读取速度比理论值低不少,这是为什么呢?下面这篇文章写的很详细,特转载过来与大家分享,原文如下:

我就是做USB驱动的,U盘驱动也做过,控制器驱动也做过,我来解释一下速度的问题:

首先实际速度肯定低于理论速度,比如百兆以太网,能到10MB/s的速度就不错了,但是为什么USB差距这么大,主要是USB传输的无用包实在是太多了。

对于USB2.0,480Mbps是指总线的频率,也就说,总线信号每秒最多能传输这么多bit,这些信号包括控制信号和数据信号,现在来看看那数据信号都有什么:
每125us就有一个micro frame(微帧),每1ms还有一个frame,在USB规范里叫SOF,类似于一种同步信号。

标准USB传输过程:

in/out token,data0/1,ack,真正有效的数据就在data0/1里,如果一个data包放不下,那么会放到多个data里。
传输之前,对于2.0设备还要发起一个ping请求,确认设备是活着的。

USB不是一个全双工设备,通常的行为是这样:总线空闲,主机端请求数据,总线空闲,设备回应,总线空闲,主机准备接受数据,总线开始传输,传输完成总线空闲,主机检查数据无误,给设备回应说数据传输正常结束(不需要重传)。
对于U盘本身:

由于U盘规范的原因,大多数操作系统要求定期检查U盘状态(是否是alive的),这个请求叫做test unit ready(各个OS都有,大家就不要吵了,U盘规范上的)。

同时传输512字节(一个扇区的数据)要包括命令标识,命令号,LBN(逻辑块地址)以及乱七八糟一堆堆的东西,一个扇区大概需要将近600字节的数据。同时主机端还要给予相应的回应。

至于前面有人说bulk传输不会占满带宽,这也不是完全对的,确实USB传输分为interrupt传输,bulk传输,ISO传输,但是只有interrupt预留了很少,ISO会保留30%左右,但当没有ISO传输存在的时候,bulk是可以占掉这一部分的。

USB2.0规范里给了一个公式,算传输时间的(算法解释就太复杂了,见USB2.0 5.11.3 Calculating Bus Transaction Times):

High-speed (Input):
Non-Isochronous Transfer (Handshake Included)
= (55 * 8 * 2.083) + (2.083 * Floor(3.167 + BitStuffTime(Data_bc))) + Host_Delay

BitStuffTime(Data_bc) 这部分就是数据传输需要的时间,算起来麻烦,但是看到前面有一个2.083就能看出来,传输一个bit基本上需要2.083倍的时间,所以,简单的把480Mbps除以2.083,再转换成字节大概是:28.8MB/s,也就是说,最多就这么快,再刨除bulk-only模式里的那一堆堆的多余指令:一个包需要16个字节左右,Windows一次请求是4KB(可能是为了页对齐),再浪费掉1%左右的时间,以及host delay,也就是主机的校验延迟,那么实际速度就20多MB/s,不管是读还是写。

但是我知道肯定有人说,测得的实际速度比这个快,当然了,我也见过比这个快的,为什么?恰好我做过Windows里文件系统开发,也研究过Linux里的fat驱动,先说Linux,它很变态,你的写操作不一定真正写到磁盘上(证据我有,因为我有USB分析仪,能抓总线传输),Linux会在后台慢慢的写,前台看上去已经写进去。

Windows比Linux强一些,但是基于强大的预读和缓存,Windows也不是实时读写,所以会看到数字有跳动的情况(Windows内核里cc开头的函数就是干这个的)。
我们开发产品的过程中,看到过的最高总线利用率也就是80%左右(分析仪获得的总线数据),也就是说28MB的速度可能还要打个八折,崩溃去吧。
另外,U盘(flash介质)会更慢一些,因为U盘本身写的就慢,SSD和硬盘会好些,虽然SSD也是flash,但是SSD缓存大,并且有保障机制。
所以,作为一个USB驱动的开发人员(维护过EHCI驱动,改过U盘驱动,写过鼠标、FTDI串口驱动,改过USBD),我觉得U盘的速度是很坑爹的。

 

转载:知乎

作者:时国怀

欢迎转载,请注明转自:虫虫特工队
本文链接: 为什么用 USB 拷文件的速度远低于理论值?

标签:

发表评论